親民愛民 一心為民——蕭華上將在石城丹溪的故事
文章來源: 發(fā)布時間:2023-02-22
蕭華(1916—1985),江西省興國縣人,192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后任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1930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先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6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34年9月,石城阻擊戰(zhàn)期間,少共國際師奉命在第一道防線的小松丹溪一帶設防阻擊敵軍,師指揮部設立在丹溪村,當時蕭華任少共國際師政委。
部隊進駐丹溪村后,蕭華迅速組織政工人員和宣傳隊員書寫紅色宣傳標語,動員組織群眾轉(zhuǎn)移。有一位許姓老人,70多歲,孤身一人,怎么做工作都不愿意轉(zhuǎn)移,事情匯報給了蕭華政委,蕭華政委親自上門做工作。
“許老伯,您有什么難處嗎?”
蕭華政委是鄰縣興國的客家人,他操著客家方言和許姓老人談心。
“我許老漢在這生活了一輩子,祖祖輩輩也都在這里生活,一大把年紀了怎么反而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遠哩!”許姓老人還是堅持不肯轉(zhuǎn)移。
蕭華政委耐心解釋國民黨部隊就要進犯丹溪,這里將要發(fā)生戰(zhàn)斗,非常危險,所有群眾都必須轉(zhuǎn)移,這也是支持紅軍的工作:“許老伯,敵人馬上就要來了,情況危險得很嘞!咱們一定得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哩!再說,我們離開也是暫時的,您要相信我們一定能取得勝利,回到家鄉(xiāng)哩!”
蕭華政委熟悉的客家方言,慈善的笑臉,讓許姓老人倍感親切,最后高興地跟隨著其他村民一起轉(zhuǎn)移到了深山老林中。
在阻擊戰(zhàn)進入到了關鍵階段,駐扎在丹溪村的少共國際師指揮部面臨著糧食緊缺的情況。村民李老伯聽說紅軍糧食緊張,已經(jīng)沒有米下鍋了,就抱著家里的兩罐稻子來到指揮部。
“小同志,請問,蕭政委在嗎?”李老伯向站崗的士兵問道。
“老伯,蕭政委在里面呢,您找他有什么事嗎?我這就帶您進去。”站崗的士兵微笑地回答說道。
“嘿嘿,我給你們送好東西來了……”
“你好啊,蕭政委,我給你們送稻子來了。”李老伯一見到蕭華將軍就迫不及待地對他說。
“老鄉(xiāng)你好咧!這稻子看起來不像是新收的哩,你哪里來的這么些珍貴的糧食呢?”蕭華親切地問。
“知道咱們部隊沒糧了,就把家里的稻種拿過來哩,總不能讓大伙餓著肚子打仗!”李老伯說完就把稻子往蕭華手里塞。
蕭華得知這是李老伯家的稻種,堅決不肯收:“這可不行,就是大家餓兩天肚子,也不能吃咱老鄉(xiāng)家的稻種呀!來年還要下種呢!”可是老伯一定要蕭華收下,說:“蕭政委,部隊不能餓著肚子打仗!”蕭華堅定地說:“老伯,請把稻種拿回去,我們把肚子勒起來,也要打好仗。”蕭華認為如果吃掉老百姓僅剩的一點點維持生計的糧食,那是決不可為之的。
大愛至上,春風化雨。蕭華將軍和少共國際師官兵們的義舉及崇高品德感動了丹溪百姓。少共國際師駐丹溪期間,百姓群眾從各方面支援部隊,騰讓出住宅、祠堂給部隊居住辦公,站崗放哨、帶路掩護、送彈藥、救傷員。
歲月滄桑八十八載,丹溪村內(nèi)許、李兩姓的宗祠墻壁上還保留了許多當年少共國際師在蕭華政委組織下書寫的紅色標語,顯得十分的珍貴。在李氏宗祠墻壁上保留下來的“白軍兄弟,只有蘇維埃的工農(nóng)革命才能救中國”“白軍兄弟,蔣介石把北方賣給日本了,立刻北上救出數(shù)十萬同胞”等紅色標語;在許氏宗祠墻壁上保留下了“繼續(xù)東線紅軍偉大勝利。徹底粉碎敵五次圍剿。準備全部出動北上抗日!”等紅色標語。
年輕干練、親民愛民的蕭華政委,在石城阻擊戰(zhàn)期間給丹溪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時時處處關心民眾,親民愛民,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種人民至上的情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傳承。